以下是檢驗科醫用顯微鏡的一些應用實例:
病原微生物檢測
結核桿菌檢測:在檢測結核桿菌時,取患者的痰液等標本進行涂片,采用抗酸染色法,如齊爾 - 尼爾森抗酸染色。在正置生物顯微鏡下,結核桿菌會呈現紅色稍彎曲的短棒狀,可據此對結核桿菌進行初步識別。利用顯微鏡攝像頭捕獲圖像,還能進行圖像分析,測量結核桿菌的大小、形狀等參數,輔助醫生診斷結核病,評估病情嚴重程度,也可用于相關科研。
淋球菌檢測:對于有尿道膿性分泌物等癥狀的患者,取膿液標本涂片、干燥、固定后進行革蘭氏染色。在顯微鏡油鏡下,若觀察到大量膿細胞,且部分膿細胞包漿內有形似雙腎或咖啡豆樣、坦面相對的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結合患者癥狀和病史,可診斷為淋球菌感染。
真菌檢測:如佛山南海區人民醫院檢驗科利用熒光顯微鏡 MF31 - M 進行真菌檢測。對于皮膚真菌或婦科分泌物中的真菌,在熒光顯微鏡的紫外激發光下,真菌會呈現特異熒光,能將組織細胞與病菌高度區分,可快速準確地檢測出真菌,方便分析并出具報告。
血液系統疾病診斷
貧血診斷:通過顯微鏡觀察骨髓細胞和外周血涂片。在骨髓細胞檢查中,查看骨髓細胞的增生情況、各系細胞的比例和形態等,如缺鐵性貧血可能表現為骨髓鐵染色顯示細胞外鐵減少等;在外周血涂片中,觀察紅細胞的形態、大小、顏色等,如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可見紅細胞體積變小、中心淡染區擴大等,為貧血的類型診斷提供依據。
白血病診斷:骨髓細胞觀察是白血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借助生物顯微鏡觀察骨髓細胞,可發現白血病細胞的形態異常,如細胞大小不一、核質比例增大、核仁明顯等,還能根據細胞的形態特點對白血病進行分型,如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細胞形態有明顯差異,為治療方案的制定和預后評估提供關鍵信息。
細胞學檢測
腫瘤篩查:如宮頸細胞學檢查,取宮頸脫落細胞制成涂片,經巴氏染色等處理后,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結構等。若發現細胞有核增大、核質比例異常、核膜增厚、染色質增多且分布不均等改變,可能提示有癌細胞或癌前病變細胞,是宮頸癌篩查的重要方法。
尿液細胞學檢測:對尿液中的細胞進行離心沉淀后涂片觀察,可發現是否有異常細胞,如泌尿系統腫瘤可能導致尿液中出現癌細胞,也可觀察到腎小管上皮細胞、移行上皮細胞等,了解泌尿系統的病變情況。
免疫相關檢測
自身抗體檢測: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法,將患者血清與特定的細胞或組織抗原片孵育,然后加入熒光標記的抗人免疫球蛋白抗體,在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若細胞或組織上出現特異性熒光,提示患者血清中存在相應的自身抗體,如抗核抗體、抗雙鏈 DNA 抗體等,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等的診斷和病情評估有重要意義。
免疫細胞分析:如觀察外周血中的淋巴細胞亞群,通過特殊的染色方法或流式細胞術結合顯微鏡分析,可了解 T 細胞、B 細胞、NK 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比例和形態,判斷免疫系統的功能狀態,輔助診斷免疫缺陷病、惡性腫瘤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