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microscope)是一種借助物理方法產生物體放大影象的儀器。*早發明于16世紀晚期,至今(2019年)已有424年的歷史。現在,它已經成為了一種很重要的科學儀器。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其對組織器官損傷修復及重建的要求不斷提高。手術顯微鏡對于成功完成高難度手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20世紀20年代,瑞典耳鼻喉醫生率先將顯微鏡用于外科手術。
1876年,眼科醫生Edwin Seamisch制作了**副輔助手術的配戴式放大鏡,放大倍數只有2~8倍。而現今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2~20倍,現在有些醫生還在使用配戴式手術放大鏡。
1953年,OPMI 1 (Operating Microscope Number One)問世,雖然這臺顯微鏡*初是為中耳手術設計的,但仍被認為是通用型顯微鏡的鼻祖。隨后的幾年里,經過不斷的改進,手術顯微鏡開始在眼科中應用,主要是角膜、鞏膜的外眼手術。
頭臺手術顯微鏡誕生,其主要使用者一直是耳鼻喉科和眼科醫生。
工業化的發展,使得顯微鏡進一步發展,電磁閘的應用,為手術顯微鏡提供了活動靈活的關節,讓大夫方操作使用更加方便。之后,發展到超低角雙目鏡筒,醫生的頸椎得以保護。
信息化的發展,使顯微鏡更加靈活。計算機技術,計算機軟件的創新幫助醫生更好設置和保存工作參數,直觀地控手術顯微鏡的所有功能。CAN(總線原理)保證通信順暢,1986年德國電氣商博世公司開發出面向汽車的CAN 通信協議,CAN 的高性能和可靠性已被認同,廣泛地應用于工業自動化、船舶、醫療設備、工業設備等方面。
光學助力,讓顯微鏡更加強大。紅光反射,成為眼科前節手術的必備,專科化是手術顯微鏡的發展趨勢。APO復消色差鏡頭,對彩色三原色光(紅、綠、藍)同時進行校正,解決因折射率和放大率不同出現色差問題,使之呈現出很好的成像。
隨著科學發展,顯微鏡也不斷取得新的進展,更加人性化,自動化,并且有了多種數據處理方式,先進的光學設計以及高亮度光源,并且與多種診療手段緊密結合,更好的服務于醫療科研和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