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用顯微鏡已經是工作中的常用設備了,對于鑒定工作來說必不可少。做好保護,非常重要,尤其是眼睛。眼睛疲勞是醫用顯微鏡操作人員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特別是對于有近視眼、遠視眼或者散光問題的人。不正確的坐姿和使用方法往往會造成這樣的問題出現。很多人說看多了會頭暈,我目前是沒有碰到過這樣的問題,只能猜測原因可能是多方面造成的。下面就小編的個人經驗來分享,僅供參考哈。
①絕大多數的醫用顯微鏡放大倍數可能在50倍以下;為了提高放大倍數觀察很細小的結構,可以增加一個增倍鏡。好處是可以更清晰地觀察細微結構,但是景深會變淺,對于價格低的醫用顯微鏡來說,視像邊緣可能會有紫邊問題,造成觀察障礙,且看起來很不舒服。
②調節瞳距
調節目鏡筒的距離來實現。
兩個眼睛要看到相同的視野,要看到同一個圓形視野才算是調節成功。為了擴大觀察視野,有時候可以短時間觀察兩個視野,但是時間長了會累。
③目鏡屈光度調節
一般是旋轉目鏡鏡頭來實現。
屈光度調節因人而異,不同人兩個眼的屈光度不一樣。現在很多體視鏡的兩個目鏡都可以自由調節屈光度,有些體視鏡可能只有一個目鏡可以調節。屈光度調整不好的話,兩個眼睛看到的圖像清晰度是不同的。一般的調整方法是,閉上一個眼睛,調整觀察眼的目鏡的屈光至觀察清晰;然后同樣的方法調整另一個眼睛的屈光度。
④可以戴著眼鏡進行觀察嗎?
可以的!現在的技術早就允許你戴著眼鏡觀察了。很多人在進行醫用顯微鏡操作的時候總是習慣把眼鏡摘下來,如果一直在顯微鏡下操作是可以理解的,有助于你全神貫注進行觀察。但是觀察的時候通常還需要一邊做記錄,近視眼的話來回切換,眼鏡疲勞是難以避免的。這樣長時間工作會損害你嬌嫩的眼睛。
我建議近視眼的你盡量戴著眼鏡進行觀察。盡管環境光線可能會對你有所干擾,但是你不會因為長時間工作而眼疲勞。這樣使用體視鏡觀察很長時間都不會覺得太累。
⑤靠拍照記錄觀察結果可靠嗎?
不是那么可靠。裸眼觀察的時候,你看到的圖像是立體的。拍成圖片后就是二維的了。信息損失在所難免。盡管現在ccd的像素數量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和眼睛觀察相比,仍然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存在圖像畸變、光線不合適導致的對比度不清晰、標本的擺放特點導致拍攝角度不合適等。所以,觀察的時候仍然需要拿紙筆進行簡單記錄,線條圖、文字描述都必不可少。圖片的好處是可以幫助你回憶,還原顏色等信息。不要一直依賴拍照解決一切問題。
醫用顯微鏡下的細微性狀或者特征不會自己跳出來,告訴你它是誰。別人常說的某種結構,你如果沒有接觸過,對著標本也不見得你能指出它的位置。各種形態結構在標本上都是聯系在一起的,不同結構之間的區別和聯系需要耐心細致的觀察才能發現他們之間微妙的界限。所以,對于陌生類群的標本要一邊觀察標本一邊拿著參考資料不斷比對。要有標準品拿來解剖一遍,把各種形態摸清楚。對陌生標本的觀察是對未知世界的一次探索,如果沒有對形態結構的先天的區分概念,我們很難找到它們的區別和聯系。